经络腧穴文献现代研究之道

海云青飞 https://tuenhai.com 2018-11-19

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是整体观文化的失落

海云青飞 : 拥有彻底的整体观念的人互相之间非常关心,非常了解。对自己有多关心,对别人就有多关心;对自己多了解,对别人就有多少了解。当然,这是理想状态,很难达到,如果达到,那么生命就得到了升级

人与环境也是生命共同体,整体观越强的人,越是想了解周围事物的一切细节,求知的渴望就越大。于是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求知欲和研究精神来了解一个人的整体观

自从《黄帝内经》问世以来,历代有很多人在膜拜它、修订它,可惜的是,他们只不过是在做文字的编排、考证、润色,脚踏实地的研究是从来没有的。特别是现代的伪专家,除了唱赞歌,没有任何的贡献

怎么会这样呢,《黄帝内经》的内容全部是古人在整体观思想指导下得到的,现代研究《黄帝内经》的专家竟然不知道什么是整体观,长此下去,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如何得发扬光大,我华族如何才能实现赶超。不要总是说GDP总量是多少了,算算人均多GDP吧,排在全世界第几位

近代科学为什么起源于西方,而不是起源于中国,和许多伪专家把单纯的人们往错误的方向引导有关,《黄帝内经》里什么科学都有,现代科学的一切,《黄帝内经》里全部有,《黄帝内经》里甚至有现代科学都无法发现的经络,伪专家完全不去考虑,既然全世界都证实不了经络的存在,是不是你理解错误了呢。在伪专家看来,捧着《黄帝内经》日夜诵读就可以了,根本不用费那么大的力气去研究这个复杂的真实的宇宙。于是许多人被伪专家欺骗、误导,沉浸在伪专家描绘的虚假的“国学”幻想里,而不是去脚踏实地研究真实的世界

近代科学在西方的兴起,也是整体观念在西方的兴起,二者是同步的。而我拥有伟大天人合一整体观文化历史传承的华族,却被什么也不懂的伪专家拖了后腿,延误了发展速度


揭开《黄帝内经》的神秘面纱(46)

作者:王力微

第三篇:经络实质揭秘

五、《黄帝内经》以来重要书籍、文物对腧穴描述之比较

1.《黄帝内经》

《黄帝内经》中的《素·气穴论篇》:“气穴三百六十五,以应一岁”

这个数字是根据“天人感应”的原理逆向推导出来的,实际上,在《黄帝内经》里,只载穴位单穴25个,双穴135个,计160穴

在《素·气府论篇》里,罗列了各脉的穴数。但没有罗列具体的穴位:

足太阳脉:78穴
足少阳脉:62穴
足阳明脉:66穴
手太阳脉:36穴
手阳明脉:22穴
手少阳脉:32穴
督脉:28穴
任脉:28穴
冲脉:22穴
足少阴脉:6穴
合计:380穴

这里只是手足的阳脉,加足少阴的6穴,督、任脉的56穴,冲脉,后来认为是没有穴位的,这里有22穴。无论从经脉的数量,还是腧穴的数量方面说,都是比较混乱的,合计数380穴和气穴365之说自相矛盾。此篇里,描述了各穴的部位,没有穴名,这可以认为是经络腧穴认识中的一块化石,对经络、腧穴是如何提出来的,其发展过程如何,很有价值,不可等闲视之。可以说明,当时对到底有多少穴,两篇文章(《素·气穴论篇》和《素·气府论篇》)的作者心里并没有数,或根据天人感应,或随心所欲。总而言之,都凭想象

在《灵·本输》里,述十一脉的井、荣、俞、经、合穴各5个,膀胱、胆、三焦三脉多一原穴

《黄帝内经》里,对腧穴的描述既不成熟,也不具体

2.《针灸甲乙经》

《针灸甲乙经》根据《明堂经》对腧穴的描述很具体,述单穴49个,双穴300个,共计349穴

《针灸甲乙经》描述穴位的特点是,头颈部、胸背部、腹部的穴位不归于各经脉,归于各经脉的穴位主要是四肢的穴位。这种归类法一直延续到元朝

穴位的排列顺序和数量(双穴按一个穴位计算):

头部:31穴,

背部:45穴,
面颈肩部:55穴,
胸腋胁部:29穴,
腹部:51穴,
手太阴及臂:9穴,
手厥阴心主及臂:8穴,
手少阴及臂:8穴,
手阳明及臂:14穴,
手少阳及臂:12穴,
手太阳:8穴,
足太阴及股:11穴,
足厥阴及股:11穴,
足少阴及股并阴跷阴维:10穴,
足阳明及股:15穴,
足少阳及股并阳维四穴:14穴,
足太阳及股并阳跷六穴:18穴
总计:349穴

从《针灸甲乙经》对腧穴的分类和描述可以看出,《明堂经》并未把全部腧穴都归类于十四经脉,皇甫谧照抄《明堂经》,很忠实于原文,他自己并未作解剖、研究、观察,所以,对原文也不能做任何修订,这可以让我们看到已经亡失了的《明堂经》的本来面貌

腧穴的排列顺序,手太阴及臂、手厥阴心主及臂、手少阴及臂、足阳明及股、足太阳及股并阳跷六穴、足少阳及股并阳维四穴与现今的排列顺序相反,说明各经之间,没有首尾相连、无端循环的概念

此外,足少阴及股并阴跷阴维里的水泉、照海二穴的次序与现在的次序颠倒,足少阳及股并阳维四穴里的外丘、光明、阳辅三穴的次序颠倒

分在头颈面胸肩背腹部的腧穴,有不少也提示了是某脉气所发,为何不归于某脉?这是个疑问

归于各脉的腧穴,又来个及臂、及股、并阳维四穴、并阳跷六穴,又是什么意思?归脉各穴,都在四肢,比后来的要短得多,这个归类法,是否意味着,穴位的归脉,比《灵·本输》里的井、荣、俞、经、合、原穴进了一步?

从下列的书里,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进化的痕迹

3.《备急千金要方》

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卷29对腧穴的归类是分了三个图:仰人明堂图、伏人明堂图和侧人明堂图

  • 1).仰人明堂图,又分类为:

    头面部:36穴,
    胸部:25穴,
    腹部:44穴,
    手太阴肺经:10穴,
    手厥阴心主经:8穴,
    手少阴心经:8穴,
    足太阴脾经:11穴,
    足阳明胃经:15穴
    
  • 2).伏人明堂图,又分类为:

    头部:17穴,
    脊中:45穴,
    手少阳三焦经:17穴,
    手太阳小肠经:9穴,
    足太阳膀胱经:17穴
    
  • 3).侧人明堂图,又分类为:

    耳颈:20穴,
    胁部:10穴,
    手阳明大肠经:20穴,
    足少阳胆经:15穴,
    足厥阴肝经:11穴,
    足少阴肾经:11穴
    

总计:349穴

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对腧穴的分类和描述,比《针灸甲乙经》有明显的进化。表现在:

  • 1).分为三个图,以图说穴,比较直观

  • 2).未归于经脉的穴位,无论头颈面部,还是胸腹背腰部,都比《针灸甲乙经》要清晰得多

  • 3).已经把各脉称为经

  • 4).各经里的腧穴,不再及臂、及臀、并阴跷阴维、并阳维四穴、并阳跷六穴,直接归于各经了

  • 5).腧穴的排列顺序,手太阴肺经、手厥阴心主经、手少阴心经、足阳明胃经、足太阳膀胱经、足少阳胆经与现今的排列顺序相反,说明各经之间,没有首尾相连、无端循环的概念

  • 6).足太阳膀胱经里的申脉和金门、承山和飞扬的次序颠倒、足少阳胆经在丘虚和悬钟之间多付阳一穴

4.《外台秘要》

《外台秘要》的腧穴归脉很别致,把所有腧穴全部归于12脉,脉名很别致,已如前述,这是一本很重要的、过度性的化石,具体归类如下:

  肺:双穴9个,
  大肠:双穴21个,单穴3个,
  肝:双穴11个,
  胆:双穴52个,
  脾:双穴24个,
  胃:双穴46个,双穴1个:承浆
  心:双穴8个,
  小肠:双穴13个,
  心包:双穴8个,
  肾:双穴27个,单穴23个,
  膀胱:双穴60个,单穴22个,外加:膏肓,
  三焦:双穴29个

合计:双穴308个,单穴50个,总共358穴名

脉名的别致,已经说过了。重要的是腧穴的归脉,把后来归于督、任二经的穴位,全归在大肠、胃、肾、膀胱各脉里了,根据什么?是否是凭想象任意归类的?这是个不能回避的问题。只有不回避,才能揭开经络的神秘面纱


揭开《黄帝内经》的神秘面纱(47)

作者:王力微

第三篇:经络实质揭秘

5.《铜人针灸经》

这是宋朝的一本重要针灸书,专讲腧穴。针灸铜人,是官方用来规范腧穴位置的,用来考试,据说有权威性,在实际中是怎样的,又是一回事,如果真的有权威性,就应该流传下来,而且不止一个,事实上没传下来,亡失了。《铜人针灸经》传下来了,被很多后来的书引用,有一定影响

此书卷一,内容类《灵·本输》,不详述。二至六卷,讲腧穴,“具列一十二人形共计二百九十穴”

此书的腧穴数比其它书少得多,为什么?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

6.《明堂灸经》

题为宋朝西方子撰,常被引用,有影响

此书各腧穴的归类与《备急千金要方》类似,也分正、伏、侧三人图,具体如下:

  • 1).正面:

    头面部:36穴,
    胸部:25穴,
    腹部:45穴,[其中“脐中”(神阙)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在足少阴肾经]
    手太阴肺经:10穴,
    手厥阴心主经:8穴,
    手少阴心经:8穴,
    足太阴脾经:11穴,
    足阳明胃经:15穴
    
  • 2).伏人:

    头部:17穴,
    脊中:52穴,
    手少阳三焦经:17穴,
    手太阳小肠经:9穴,
    足太阳膀胱经:17穴
    
  • 3).侧人:

    头颈:20穴,
    侧胁:16穴,
    手阳明大肠经:20穴,
    足少阳胆经:15穴,
    足厥阴肝经:11穴,
    足少阴肾经:10穴
    

总计:362穴

和《备急千金要方》比较,正面腹部多1穴,足太阴脾经多1穴,伏人脊中多7穴,侧人侧胁多6穴,足少阴肾经少1穴

这些差异是怎样产生的?同一个穴位,既可以在此经,又可以在彼经吗?这也是个不能回避的问题。这说明,直到宋朝,腧穴的归类或归经,还很不规范,没有统一的标准

7.《针灸资生经》

其分类是在《备急千金要方》的基础上又有所改进,具体是:

头颈部:63穴,
肩部:13穴,
背部:48穴,
胸腋部:29穴,
腹、侧肋部:53穴,
手太阴肺经:9穴,
手阳明大肠经:14穴,
手少阴心经:8穴,
手太阳小肠经:8穴,
手厥阴心主脉:8穴,
手少阳三焦经:12穴,
足厥阴肝经:11穴,
足少阳胆经:15穴,
足太阴脾经:11穴,
足阳明胃经:16穴
足少阴肾经:10穴
足太阳膀胱经:18穴

这也是宋朝的作品,无论总穴数,还是穴位的归属,都显得随意、混乱。各经脉的排列次序是,先手后足

8.《普济方》

《普济方》卷412—413和卷414—416分别描述了两种不同的归经和不归经的所有腧穴,具体为:

  • 1).卷412—413:

    手太阴肺经:11穴,
    手阳明大肠经:20穴,
    足阳明胃经:45穴
    足太阴脾经:21穴,
    手少阴心经:14穴(只列出9个穴名),
    手太阳小肠经:19穴,
    足太阳膀胱经:63穴
    足少阴肾经:27穴
    手厥阴心包经:9穴,
    手少阳三焦经:23穴,
    足少阳胆经:43穴,
    足厥阴肝经:13穴,
    

总计:308穴。除去少列的穴位,实为303穴

  • 2).卷414—416

    头颈部:77穴,
    肩部:13穴,
    背腰部:55穴,
    胸、侧胁部:37穴,
    腹部:51穴,
    手太阴肺经:9穴,
    手阳明大肠经:14穴,
    手少阴心经:9穴,
    手太阳小肠经:8穴,
    手厥阴心包络经:8穴,
    手少阳三焦经:12穴,
    足厥阴肝经:11穴,
    足少阳胆经:15穴,
    足太阴脾经:11穴,
    足阳明胃经:16穴
    足少阴肾经:10穴
    足太阳膀胱经:18穴
    

总计:374穴

第一种归类与《外台秘要》相似,第二种归类与《备急千金要方》、《明堂灸经》、《针灸资生经》相似,各经脉的腧穴数目差异巨大

第二种归类的腧穴的排列顺序,手太阴肺经、手少阴心经、手厥阴心主经、足少阳胆经、足阳明胃经、足太阳膀胱经与现今的排列顺序相反,说明各经之间,没有首尾相连、无端循环的概念

两说并存,差异巨大,说明在明朝初年,各经脉上的腧穴,还没有统一的规范

9.《针灸聚英》

首次把所有的腧穴全部归于14脉。元朝滑寿的《十四经发挥》首先确立14经脉的地位,但只是一些歌诀,未描述穴位的具体位置,到明初的《普济方》也未能以此书为据,或将其内容收录其中,也说明此书对腧穴的归类,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可。《针灸聚英》的归类是:

  手太阴之脉:11穴,
  手阳明之脉:19穴,
  足阳明之脉:45穴
  足太阴之脉:21穴,
  手少阴之脉:9穴,
  手太阳之脉:19穴,
  足太阳膀胱之脉:59穴
  足少阴之脉:27穴
  手厥阴之脉:9穴,
  手少阳之脉:22穴,
  足少阳之脉:43穴,
  足厥阴之脉:13穴,
  督脉:27穴,
  任脉:24穴

总计:348穴

所有腧穴的排列方向,都和现在的方向相同,只是在脉名上,还有差异。这本书的影响很大,可以认为,把所有腧穴都归于14经脉的观念已经开始确立了

10.《针灸大成》

比《针灸聚英》又进了一步,即脉名也规范了,具体如下:

  手太阴肺经:11穴,
  手阳明大肠经:20穴,
  足阳明胃经:45穴
  足太阴脾经:21穴,
  手少阴心经:9穴,
  手太阳小肠经:19穴,
  足太阳膀胱经:67穴
  足少阴肾经:27穴
  手厥阴心包经:9穴,
  手少阳三焦经:23穴,
  足少阳胆经:44穴,
  足厥阴肝经:13穴,
  督脉:27穴,
  任脉:24穴

总计:359穴

无论是经脉的术语,还是腧穴的排列方向、数目,都和现在所用的基本上完全相同,可以认为,此时,经脉的术语、走向、腧穴的定位,在此时已经得到确认,时间是1601年

这本书影响巨大,从初刻到乾隆年间的刻本,都是官刻,其最基本的内容,到现在也无大变化。但是,确认的根据是什么?没有任何说明。清朝后期,针灸被官方取缔,没有任何重要的著作

从上面的资料里可以看出,各腧穴的归经,在1600多年的时间里,并不统一。在明朝中期以后,即《针灸大成》以后,才统一起来。统一的根据是什么?应该是刻印的次数多,都以此为据吧。元朝以后,把朱熹对《四书》的解释,定为标准解释,这对盲目崇尚“经典”,僵化思维,起了极其恶劣的作用。这个作用,在康雍乾三朝文字狱后尤甚,所谓乾嘉学派,只是考据“经典 ”,缺乏创造性,对医界不能没有影响

现将各书归于各经脉的腧穴数目列表比较如下:

表7 各书归于各经脉的腧穴数目比较表

书籍[1][2][3][4][5][6][7]
手太阴肺经591010111111
手阳明大肠经5142020192020
足阳明胃经5151515454545
足太阴脾经5111111212121
手少阴心经5888999
手太阳小肠经6899191919
足太阳膀胱经6181717596767
足少阴肾经5101110272727
手厥阴心包经888999
手少阳三焦经5121717222323
足少阳胆经6141515434444
足厥阴肝经5111111131314
督脉272728
任脉242424
总计58148152151348349361

[1]《灵·本输》,[2]《针灸甲乙经》,[3]《备急千金要方》, [4] 《明堂灸经》,[5] 《针灸聚英》,[6] 《针灸大成》[7] 《中国大百科全书·中国传统医学》

表8 同一个腧穴的所属经脉不同比较表

腧穴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针灸大成
肩髎大肠三焦
秉风大肠小肠
肩井大肠
天髃大肠三焦
臑会大肠三焦
水沟大肠
期门
日月
云门
中府
天宗三焦小肠小肠
臑俞三焦小肠小肠
肩外俞三焦小肠小肠
肩中俞三焦小肠小肠
曲垣三焦小肠小肠
丝竹空三焦
大包
天池心包
章门

需要注意的是,像《备急千金要方》、《外台秘要》等书里,包括一些经外奇穴。同一个腧穴,在不同的书里,所属经脉不同,如表8所示

从这些不同里,不免产生这样的问题:某腧穴归于某经脉的依据是什么?

从《黄帝内经》到《针灸大成》,经历了1400年的漫长过程。从上述书籍中,可以看到其间经脉、腧穴的规范的轨迹。这些变化的存在,实际上是给了我们很多强烈的提示,是打开经络实质的钥匙,留在后面讨论


独立思考最难得,赞赏支持是美德!(微信扫描下图)

迷路了,百度搜索 海云青飞 官方网站 就可以随时找到回家的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