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帝内经很和针灸甲乙经有什么关系,针灸甲乙经 黄帝内经对照

海云青飞 https://tuenhai.com 2018-11-18

整体观要求持续改进,只会抄书的人不懂《黄帝内经》

海云青飞 : 公元16年发生了解剖王孙庆事件,《黄帝内经·灵·经水》又说了经脉的数据可以解剖而得到,这就提示《黄帝内经》成书于公元16年之后,从公元16年算起,到唐朝初年,即公元7世纪初,有三本描述经脉的书:《针灸甲乙经》、《脉经》、《黄帝内经太素》,这三本书全部是照抄《黄帝内经·灵·经脉》的内容,700年了,对“经脉”的描述没有任何变化,也没有从人体上做任何实践验证,这说明伪专家纸上谈兵的传统,从约2000年前就开始了,其中原因值得深思

tuenhai.com 海云青飞 自以为智力只是中上,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,不过我有一个优点,就是以整体观来看待事物。宇宙一切在动,动就会有变化,事物的变化是绝对的。人寿短暂,人类并不是多么高级的物种,理应以变化的眼光看待事物,一切事物都有改进的空间。虽然 tuenhai.com 海云青飞 认为整体观是宇宙的真理,这只是一个大原则,在细节上永远可以改进,于是宇宙中并不存在不需要改进的事物

从《黄帝内经》第一次编辑成书,到唐初,700年了,其间编的三本脉书竟然只是抄《黄帝内经》,没有一点的改进,可见这几本书的作者完全没有理解《黄帝内经》的整体观思想,整体观要求把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看问题,这三本书联系了什么呢,他们除了抄书,就是抄书,这可不是整体观,然后一直到现在的专家,全部是一个德性,2000年了,就没有一个人读懂《黄帝内经》的人吗,竟然需要我这个并不需要《黄帝内经》帮助的人来写下这些话题。我虽然愿意做启蒙工作,也是最适合的人选,可是谁给我发工资呢:)


揭开《黄帝内经》的神秘面纱(44)

作者:王力微

第三篇:经络实质揭秘

三、《经脉》、《针灸甲乙经》、《脉经》、《黄帝内经太素》对经脉描述之比较:

《针灸甲乙经》、《脉经》、《黄帝内经太素》中有关经脉的描述,都是照抄《灵·经脉》,但在个别字句上也稍有差异。其中以《脉经》的差异最大

1.《针灸甲乙经》是晋·皇甫谧(公元215—282)根据《素问》、《九卷》、《明堂经》删除重复,吸取精要编写的

皇甫谧,是东汉名将皇甫嵩之曾孙,少不好学,二十多岁以后发愤读书,很有心得。41岁时,因中风,被治得痛不欲生,发愤习医,研读了上述三书,在公元256—259年间,写成《针灸甲乙经》

《针灸甲乙经》卷二描述了十二经脉的走行和主病,文字和《经脉》完全一致,只是个别字有少许出入。在经脉术语上,和《经脉》基本一致,只是“心主手厥阴之脉”比《经脉》里的术语少“心包络”三字

但是,在卷三具体叙述穴位的篇章里,排列顺序和所用术语就不同了,具体是:

手太阴之脉,手心主之脉,手少阴之脉,手阳明脉,手少阳脉,手太阳脉,足太阴脉,足厥阴脉,足少阴脉,足阳明脉,足少阳脉,足太阳脉

顺序是先手后足,术语不和脏腑相络,具体还是相络的,并没有无端循环的概念

《针灸甲乙经》卷三,叙述了具体的穴位,显然抄自《明堂经》。皇甫谧对二者的差异,或没有察觉,或察觉了也无所适从,因为他并没有用具体的解剖来验证究竟哪个说法是对的,或他认为,这样的差异,都是圣人所说,决不能随便改动。按他在前言里说的话,应该是迷信圣人所致

对各经脉含血气多少的描述,和《灵·五音五味》完全一致:

太阳常多血少气,少阳常多气少血,阳明常多血多气;厥阴常多气少血,少阴常多血少气,太阴常多血少气

《素·血气形志篇》、《灵·九针论》和此不很一致,他为了删除重复,不再立此存照,全部罗列。他是以什么为根据决定取舍的?显然不是根据解剖,是根据他个人的主观判断。这是抄书而不验证的必然结果

2.《脉经》是晋·王叔和根据《黄帝内经》、《难经》等书编写而成。其卷六描述了11条经脉的走行。和《经脉》比较,有下列异同:

  • 1).脉的数量为11条,缺手少阴之脉,而不是缺手厥阴之脉,极有可能是抄漏了

  • 2).脉名:在术语上不和脏腑相络

  • 3).排列顺序和《经脉》不同,具体如下:

    足厥阴之脉,足少阳之脉,手心主之脉,手太阳之脉,足太阴之脉,足阳明之脉,手太阴之脉,手阳明之脉,足少阴之脉,足太阳之脉,手少阳之脉

    是足、手、足、手、足、手的排列次序,最后缺一手

    脉的命名和排列次序很重要。在《脉经》里,各经脉不和脏腑相络,也没有无端循环的概念

  • 4).《黄帝内经太素》是唐初人杨上善根据《黄帝内经》,删除重复,归纳整理的。原本传到日本,在本土已亡失,在晚清又从日本传回

    《黄帝内经太素》第八卷描述了12经脉,和《经脉》的描述完全相同,只是个别字句有差异或脱漏,是从《经脉》一篇照抄的

以上三种书,是唐朝初年以前描述“经脉”最基本的书籍,除此以外,没有其它书对“经脉”有具体的描述。可以看出,三种书的描述,全部是照抄《经脉》的内容,从公元16年算起,到公元7世纪初,700多年间,对“经脉”的描述,没有任何变化,也没有从人体上做任何验证,只是抄书而已

---;

从《针灸甲乙经序》看《黄帝内经》

Brook

皇甫谧(公元215—282年),少不好学,20岁以后才发奋读书,42岁时患风痹,始演习医术。遂作《针灸甲乙经》。他在序中说:“中古名医,有俞跗、医缓、扁鹊、秦有医何、汉有仓公,……汉有华佗、张仲景,……”

皇甫谧对有汉以来医者情况的描述,可以和张仲景的描述互相印证

接着,他提到《素问》、《九卷》即《灵枢》、《明堂孔穴针灸治要》。他所见到的《内经》已有所亡失,不全了。他说:三部著作“多所重复,错互非一”。现存的《内经》,也是这种情况,只不过神话它的人,从来不说,大多数人,又从来不看而已。他接着说:“甘露中,吾病风加苦聋百日,方治要皆浅近,乃撰集三部,使事类相从,删其浮辞,除其重复,论其精要,至为十二卷”。这是《甲乙经》的编撰原因和成书过程

这里有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:

  1. 《内经》既为古代各医家智慧的总结和结晶,博大精深,完整独特,句句经典,理应被视为无价珍宝,广为流传,为什么到皇甫谧时已有所亡失了呢?

  2. 《内经》既完美无比,自成体系,为什么皇甫谧说它“文多重复,错互非一”呢?是皇甫谧在故意贬低《内经》吗?今本的《内经》,为什么还是有此情况,甚至互相矛盾的都有?(此处不具体论述)

  3. 为什么从仓公到张仲景300年间,无论《内经》的流传、研究、注释完全是空白,而其他著作,无论儒、道、法、墨、兵、杂......都有注本,甚至不止一部?

以上问题,同样是《内经》的神化者,不懂装懂者,被包装为权威者所不能回避的、应该做出符合逻辑的回答来


独立思考最难得,赞赏支持是美德!(微信扫描下图)

迷路了,百度搜索 海云青飞 官方网站 就可以随时找到回家的路